[1] Delabastita, D.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he 21st Century: Trends and Perspectives[J]. Génesis, 2003(3): 7-24. [2] Folaron, A. & G. Shreve. Introduction[J].Translation Spaces, 2012, 1(1):1-4. [3] 曹怀军,贺莺.“互联网”项目驱动型专利翻译人才培养模式[J].上海翻译,2017(1):46-51. [4] 陈善伟. 怎样教翻译理论[A]. 刘靖之,林戊荪,金圣华 主编. 翻译教学研讨会论文集[C].香港: 香港翻译学会,2000:357-389. [5] 方梦之. 我国的应用翻译:定位与学术研究[J]. 中国翻译,2003(6):47-49. [6] 方梦之. 翻译大国需有自创的译学话语体系[J].中国外语,2017(5):93-100. [7] 方梦之. 应用翻译研究:原理、策略与技巧(修订版)[M]. 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19a. [8] 方梦之. 建设中国译学话语:认知与方法[J]. 上海翻译,2019b(4):1-7. [9] 方梦之. 跨学科翻译研究之成败得失——66种跨学科的翻译学鸟瞰[J].外国语, 2023(2): 79-87. [10] 方梦之. 中国译学话语:建构与阐释[M]. 北京: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24. [11] 郭天骥. 溯源·反思·借鉴——论翻译研究的学科界限:以叙事学的“后经典转向”为参照[J].外语研究,2021(6): 72-77. [12] 黄远鹏. 建构主义视阈下的翻译教学[J]. 外语教学,2013(6):65-71. [13] 黄忠廉,王小曼. 翻译学科双轨创建范式[J].中国翻译, 2020(3):23-30. [14] 姜澎. 是时候提出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了[N]. 文汇报,2015-04-11. [15] 刘宓庆. 当代翻译理论[M]. 台北:书林出版有限公司,1995. [16] 罗进德. 本位 本分 本色——刘宓庆翻译论著全集序[A]. 刘宓庆.文体与翻译[M]. 北京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2009:1-7. [17] 庞继贤,程乐.ESP研究中的语类分析路径[J].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2(4):253-258. [18] 许钧.翻译[A].方梦之 主编.中国译学大辞典(第二版)[Z]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24:10-11. [19] 中国翻译协会. 2023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发展报告[R]. 北京:中国翻译协会,2024. [20] 仲伟合. 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[J].中国翻译,2014(4):40-4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