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擘黄. “市场上的偶像”[J]. 现代评论, 1925(25):6-9. [2] 陈满华. 《纳氏文法》的修辞论及其对唐钺《修辞格》的影响[J]. 修辞学习,2008(1):39-43. [3] 冯友兰. 冯友兰先生对于本书之介绍[A]. 玛志尼. 人的义务[M]. 唐擘黄 译. 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37:封底. [4] 高觉敷. 中国心理学史[M]. 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1985. [5] 洪谦. 前言[A].马赫. 感觉的分析[M]. 洪谦,唐钺,梁志学 译.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6:1-2. [6] 胡清平. 音意兼译——外来语中译之首选[J]. 中国翻译,2001(6):28-31. [7] 胡适,唐擘黄. 哲学的改造(杜威著)[M]. 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99. [8] 冷冰冰,阎书昌.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译家的译者身份视角探析[J]. 上海翻译,2023(1):48-52. [9] 李醒民. 唐钺科学哲学思想一瞥[J].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7(3):1-8,30. [10] 李醒民. 论唐钺的因果律或因果性概念[J]. 自然辩证法通讯,2019(4):92-98. [11] 吕坚. 玛志尼:人的义务[J]. 新力,1940(20):2-7. [12] 沈德灿. 文如其人——重温唐钺先生《西方心理学史大纲》的编写风格[A]. 唐钺. 唐钺文集[C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1:423-426. [13] 唐红. 心理大师 翻译名家——记心理学翻译家唐钺[A]. 林本椿 编. 福建翻译家研究[C]. 福州:福建教育出版社,2005:109-118. [14] 唐钺. 演绎法纠谬[J]. 科学,1915a(9):978-1000. [15] 唐钺. 爱迭生传[J]. 科学,1915b(5): 579-583. [16] 唐钺. 引言[A]. 华德生. 行为主义的心理学[M]. 臧玉洤 译. 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25:1. [17] 唐钺. 现代人的现代文[J]. 东方杂志,1926(12):5-20. [18] 唐钺. 译者附言[A]. 巴德烈. 心理学与军人[M]. 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41:1. [19] 唐钺. 论习惯[M]. 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44. [20] 唐钺. 翻译例言[A]. 蓝德. 西方心理学家文选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59:1. [21] 唐钺.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2. [22] 唐钺. 谈协识脱离病与巫蛊[A]. 唐钺. 唐钺文集[C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1:90-95. [23] 箫孝嵘. 《心理学与军人》[J]. 图书月刊,1942(3):26-27. [24] 许政援,沈德灿,傅世侠. 编后记(二)[A]. 唐钺. 唐钺文集[C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1. [25] 学稼. 怎样读《人的义务》?[J]. 华年,1937(15):15-18. [26] 阎书昌,李艳丽. 抱诚守真:唐钺的翻译实践及思想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 2024-04-01. [27] 杨晓静. 唐钺《修辞学》研究[D]. 呼和浩特:内蒙古大学,2008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