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包雨苗. 吴宓的“翻译亦模仿”论辨析[J]. 外国语,2020(1): 102-111. [2] 陈大亮. 中国传统译论融合统一的两种境界[J]. 外语研究,2009(2): 67-71. [3] 陈建中. 翻译是模仿:兼论吴宓的翻译观[J]. 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,1991(1): 99-107. [4] 池昌海. 先秦儒家修辞要论[M]. 上海:中华书局,2012. [5] 郜元宝. 汉语别史[M]. 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8. [6] 贺文照. 中国传统译论中的读者观照[J]. 外语与外语教学,2002(6): 44-46,52. [7] 黄忠廉. 中国译论通史:求索及其内涵[J]. 上海翻译,2021(4): 1-2. [8] 刘军平.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[M]. 武汉:武汉大学出版社,2009. [9] 罗新璋,陈应年 编. 翻译论集[C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9. [10] 潘文国. 译文三合:义、体、气——文章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[J].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(人文社会科学版),2014(6): 93-101. [11] 潘文国. 文章翻译学的名与实[J]. 上海翻译,2019(1): 1-5, 24,94. [12] 王宏印. 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——从道安到傅雷[M]. 武汉: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3. [13] 吴宓. 论新文化运动[J]. 学衡,1922a(4): 1-23. [14] 吴宓. 西洋文学精要书目(续第六期)[J]. 学衡,1922b(7): 1-13. [15] 吴宓. 《钮康氏家传(第六回)》译后记[J]. 学衡,1922c(8): 16. [16] 吴宓. 《梦中儿女》编者识[J]. 学衡, 1922d(9): 1. [17] 吴宓. 论今日文学创造之正法[J]. 学衡,1923a(15): 1-27. [18] 吴宓. 我之人生观[J]. 学衡,1923b(16): 1-25. [19] 吴宓. 清华学报:第四卷第二期[N]. 大公报·文学副刊,1928-01-09. [20] 吴宓. 吴宓诗集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4. [21] 吴宓. 吴宓日记续编(第二册)[M]. 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6. [22] 吴宓. 吴宓诗话[M]. 北京: 商务印书馆,2007. [23] 吴宓. 世界文学史大纲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20. [24] 吴志杰. 中国传统译论专题研究[M]. 上海:上海译文出版社,2008. [25] 查明建. 中国翻译理论史研究:目标、问题与方法[J]. 上海翻译,2021(4): 11-12. [26] 张佩瑶. 传统与现代之间——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[M]. 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2012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