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翻译 ›› 2025, Vol. 182 ›› Issue (3): 90-94.
喻旭东1, 张开植2
收稿日期:
2023-08-21
出版日期:
2025-05-10
发布日期:
2025-05-30
通讯作者:
张开植,博士,云南财经大学讲师,研究领域:翻译与翻译技术。
作者简介:
喻旭东,博士,无锡太湖学院副教授,研究领域:翻译与知识传播。
基金资助:
Received:
2023-08-21
Online:
2025-05-10
Published:
2025-05-30
摘要: 翻译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不只传递知识,还生产知识,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拓展。我国传统建筑概念和外来建筑概念的翻译与会通,促成了现代建筑概念知识的形成与发展。仅就“建筑”一词而言,其经历了中日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双程旅行,并最终成为西方“architecture”概念的对译词。文章分析“建筑”一词在双程旅行中的知识增殖,解读翻译对“建筑”概念的重构性加工,并以“建筑师”称谓在我国的出现和发展为例,管窥现代“建筑”概念从日本返回中国后的议题性拓展。基于此,文章揭示了翻译的知识再生产功能,也管窥了翻译与我国建筑学科知识话语形成的关联和互动。
中图分类号:
喻旭东, 张开植. 翻译的知识再生功能研究——以“建筑”概念的中日双程旅行为例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90-94.
[1] 贝尔曼.异域的考验[M].章文 译.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 三联书店,2022. [2] 杜彦耿.英华·华英合解建筑辞典[Z].上海:上海市建筑协会,1936. [3] 房春光.《共产党宣言》首个中文全译本中的知识形态与译者身份[J].上海翻译,2024(1):74-78. [4] 傅敬民,孙晓蓉.翻译与中国学科发展[J].中国外语,2024(2):16-22. [5] 傅敬民 等.关联与互动:翻译与中国近现代学科发展[M].上海: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,2024. [6] 高名凯,刘正埮.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[M].北京:文字改革出版社,1958. [7] 赖德霖.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[M].北京:清华大学出版社,2007. [8] 蓝红军,彭莹.翻译概念史研究的价值与面向[J].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,2022(2):130-140. [9] 李国豪.建苑拾英——中国古代土木建筑科技史材料选编 第二辑·上册[M].上海:同济大学出版社,1997. [10] 李茂君,胡显耀.概念的翻译与近代中国历史变迁——近代翻译史的概念史研究路径[J].上海翻译,2023(3):7-12. [11] 刘禾.跨文化研究的语言问题[A].许宝强,袁伟 编.语言与翻译的政治[C].北京:中央编译出版社,2000:204-276. [12] 刘正埮 等.汉语外来词词典[Z].上海:上海辞书出版社,1984. [13] 路秉杰.“建筑”考辨[J].时代建筑,1991(4):27-30. [14] 卢有杰.“建筑”一词来自何方?[J].建筑与文化,2009(1):62-64. [15] 马西尼.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——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[M].黄河清 译.上海:汉语大词典出版社,1997. [16] 屈文生,龚茁.翻译与近代中国国际法学的知识发展[J].上海翻译,2024(2):67-74. [17] 王少爽.构建具有国际传播视野的中国特色翻译观——读黄友义《从“翻译世界”到“翻译中国”》[J].上海翻译,2023(4):90-94. [18] 吴良镛.提高全社会的建筑理论修养(中文版序)[A].克鲁夫特.建筑理论史——从维特鲁威到现在[M].王贵祥 译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5:11-21. [19] 徐苏斌.中国建筑归类的文化研究——古代对“建筑”的认识[J].城市环境设计,2005(1):80-84. [20] 徐苏斌.近代中日“建筑”词义的进化和建筑学科的诞生[R].南京:南京大学,2022-11-02. [21] 严程极,杨枫.知识翻译学的知识渊源[J].上海翻译,2022(6):39-43. [22] 喻旭东,傅敬民.翻译知识的三重形态初探[J].当代外语研究,2022(5):22-30. [23] 中谷礼仁.建筑与筑建、造家与造化——关于日本明治初期建筑概念之定义以及中日近代建筑的关系[A].赵辰,伍江 编.中国近代建筑学术思想研究[C].北京: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,2003:65-68. [24]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.中国大百科全书 建筑 园林 城市规划[Z].上海: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,1988. [25] 周益竹,徐优,朱晓明.从《英华·华英合解建筑辞典》编撰始末看近代建筑知识建构[J].世界建筑,2022(9):38-41. |
[1] | 刘军平. 翻译方法论之争:科学之真与艺术之真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1-7. |
[2] | 刘和平. 释意理论在中国的译介与应用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8-14. |
[3] | 桑仲刚. 叙事翻译的质量评估——从理论到模式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15-21. |
[4] | 焦丹. 中国粮食文化英译探微:时政话语视角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22-26. |
[5] | 赵妤. 外交话语中女性主义翻译与传播体系建构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27-33. |
[6] | 雷珊. 基于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的国内中医翻译研究现状及展望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34-37. |
[7] | 刘猛. 口译中的文本建构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38-43. |
[8] | 刘佳. 新文科视域下国家地理标志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44-50. |
[9] | 潘莉, 杨愉欣. 新媒体视域下纪实视频的同期声英译原则与策略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51-55. |
[10] | 沈磊, 殷依娜. 基于NLP技术的学术著作翻译策略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56-62. |
[11] | 邓科. 内阁西洋翻译体制下清朝对英情报文书翻译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63-69. |
[12] | 夏天. 从经典译介到知识传播与生产:道格思汉学译写研究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70-76. |
[13] | 丁如伟, 苏艳. 严复知识翻译中的地方情境重构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77-82. |
[14] | 马瑞, 朱一凡. “自繇公理”和“自繇之义”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2(3): 83-89. |
[15] | 袁丽梅. 搏击译海:钱绍昌影视翻译活动述评[J]. 上海翻译, 2025, 181(2): 1-3. |
阅读次数 | ||||||
全文 |
|
|||||
摘要 |
|
|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