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Arnauld, A. & Lancelot, C. Grammaire Générale et Raisonnée[M]. Paris: Allia Press, 1660. [2] Bloomfield, L. Language[M]. New York: Holt, Rinehart and Winston, 1933. [3] Brunot, F. La Pensée et la Langue, Méthodes,Principles et Plan d'une Théorie Nouvelle du Language Appliquée au Francais[M]. Paris: Masson et Cie, 1922. [4] Chao, Yuanrea. A Grammar Spoken Chinese[M].Berkeley and Los Angeles: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, 1968. [5] Humboldt, Wilhelm von. On Language: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-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[M]. 1836, Michael Losonsky (ed.). Peter Heath trans. Cambridge and New York: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, 1988. [6] Jespersen, O.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[M]. London: George Allen & Unwin Ltd, 1924. [7] Jespersen, O. Essentials of English Grammar[M]. London: George Allen & Unwin Ltd, 1933. [8] Karlgren, B. The Chinese Language: An Essay on Its Nature and History[M]. New York: The Ronald Press Co., 1946. [9] Meillet, A. Linguistique Historique et Linguistique Generale [M]. Sur lea caracteres du verbe, 1921. [10] Sapir, E. Language: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 [M]. New York: Harcourt Brace & Company, 1921. [11] Vendryes, J. Le langage: Introduction Linguistique à l’histoire [M]. Paris: Albin Michel Press, 1921. [12] 本杰明·李·沃尔夫. 语言、思维与现实——沃尔夫语言论集[M]. 高一虹 译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56/2012. [13] 陈平. 引进·结合·创新——关于国外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研究关系的几点思考[J]. 当代语言学,2006(2):168. [14] 陈平. 汉语的形式、意义与功能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7a. [15] 陈平. 引进·结合·创新——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语言学研究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7b. [16] 丁声树. 现代汉语语法讲话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61. [17] 范继淹. 动词和趋向性后置成分的结构分析[J]. 中国语文,1963(2):136-160. [18] 范晓.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[M]. 北京: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,1996. [19] 高本汉. 中国音韵学研究[M]. 赵元任 等译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40. [20] 高名凯. 汉语语法论[M]. 上海:开明书店,1948. [21] 龚千炎. 中国语法学史稿[M]. 北京:语文出版社,1997. [22] 胡以鲁. 国语学草创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23. [23] 胡壮麟. 语言学教程(第五版)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9. [24] 黎锦熙. 新著国语文法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24. [25] 陆俭明. 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7. [26] 陆俭明. 当代语法理论和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之管见[J]. 山西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7(3):97. [27] 陆俭明,马真. 现代汉语虚词散论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1985. [28] 陆俭明,马真. 虚词[M]. 北京:人民教育出版社,1990. [29] 吕叔湘. 中国文法要略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47. [30] 吕叔湘. 关于“语言单位的同一性”等等[J]. 中国语文,1962a(11):483-495. [31] 吕叔湘. 说“自由”和“黏着”[J]. 中国语文,1962b(1):1-6. [32] 吕叔湘. 语文常谈[M]. 北京:三联书店,1980. [33] 吕叔湘. 致郭绍虞[A]. 吕叔湘全集(第19卷)[C]. 沈阳:辽宁教育出版社,2002. [34] 马建忠. 马氏文通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898/2012. [35] 马庆株. 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[M]. 北京: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,1992/2005. [36] 马庆株. 结构、语义、表达研究琐议——从相对义、绝对义谈起[J]. 中国语文,1998a:173-180. [37] 马庆株.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[M]. 北京: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,1998b. [38] 潘文国. 汉英语对比纲要[M]. 北京: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,1997. [39] 潘文国. 汉语研究:世纪之交的思考[J]. 语言研究,2000(1):1-27. [40] 申小龙. 汉语与中国文化[M]. 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08. [41] 沈家煊. “语法化”研究综观[J]. 外语教学与研究,1994(4):17-24. [42] 索绪尔.普通语言学教程[M].高名凯 译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16/1980. [43] 王力. 中国现代语法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43. [44] 王力. 中国语法理论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44. [45] 威廉·冯·洪堡特.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[M]. 姚小平 译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836/1999. [46]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.现代汉语词典(第七版)[Z]. 北京:商务出版社,2016. [47] 徐烈炯. 生成语法理论[M]. 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1988. [48] 徐烈炯. 生成语法理论:标准理论到最简方案[M]. 上海:上海教育出版社,2009. [49] 徐通锵. 语言论——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4. [50] 章士钊.中等国文典[M].上海:商务印书馆,1907. [51] 赵元任. 汉语口语语法[M]. 吕叔湘 译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79. [52] 赵元任. 中国话的文法[M]. 丁邦新 译. 香港: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,1980. [53] 朱德熙. 语法讲义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2. [54] 朱德熙. 语法答问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85. [55] 朱德熙. 朱德熙文集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1999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