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翻译 ›› 2024, Vol. 179 ›› Issue (6): 86-89.

• 译者研究 • 上一篇    下一篇

译者地理的阐释框架

韩辉1,2, 贺爱军1   

  1. 1.中国海洋大学,山东 青岛 266100;
    2.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,山东 青岛 266580
  • 收稿日期:2023-11-17 出版日期:2024-11-10 发布日期:2024-12-03
  • 通讯作者: 贺爱军,博士,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研究领域:翻译地理学。
  • 作者简介:韩辉,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,中国石油大学(华东)外国语学院副教授,研究领域:翻译地理学。
  • 基金资助:
   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“翻译地理学的理论构建及实践研究”(编号:19AYY013)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“翻译地理学视域下的鲁籍译家群体研究”(编号:21CX04007B)。

  • Received:2023-11-17 Online:2024-11-10 Published:2024-12-03

摘要: 传统上时间单维的译者研究忽略了翻译与空间的深层关系,也遮蔽了翻译的丰富性和复杂性。本文以鲁籍译者为研究对象,探究译者地理及其深层理据。鲁籍译者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,其籍贯分布呈现出非均质、不平衡的总体格局,并以烟台为中心沿黄渤海岸线集中分布;其翻译地分布呈现出向文化中心地集聚、向知识源头地扩散、向故国“洄游”的分布态势。基于此,本文提炼出“时-空-人”三位一体的译者地理研究的阐释框架,将译者生发与流动缘由归结为四个方面——文化杂糅交汇空间是译者的生发渊薮,知识跨域流动是译者迁徙的根本动力,新旧知识的角逐创造了译者集中生发的历史契机,“逐知识而动”与“恋地情结”的联动构成了译者流动的直接动力。

关键词: 译者地理, 翻译地理学, 鲁籍译者

中图分类号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