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Amos, F. Early Theories of Translation[M]. New York: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, 1973. [2] Livingstone, D. Putting Science in Its Place: Geographies of Scientific Knowledge[M]. Chicago and London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2003. [3] Nida, E. A.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[M]. Leiden: E.J. Brill, 1964. [4] Pym, A. 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[M]. London and New York: Routledge, 2014. [5] Soja, E. Thirdspace: Journeys to Los Angeles and Other Real-and-Imagined Places[M]. Massachusetts: Blackwell Publishers, 1996. [6] 陈福康.中国译学理论史稿(修订本).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00. [7] 段义孚. 恋地情节[M]. 志丞,刘苏 译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18. [8] 方梦之,傅敬民. 振兴科学翻译史的研究——应用翻译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[J]. 外国语(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),2018(3): 67-75. [9] 方梦之,庄智象. 中国翻译家研究(三卷本)[M]. 上海: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,2017. [10] 高玉兰,傅瑛. 皖籍翻译家的文学翻译研究[M]. 合肥: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,2021. [11] 贺爱军. 浙江翻译传统及其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[J]. 中国翻译,2018(2): 57-61. [12] 贺爱军. 唐代译者的空间分布——基于翻译地理学的考察[J]. 英语研究,2024(1):37-46. [13] 贺爱军,侯莹莹. 宋朝至明朝译者地理分布规律的社会文化理据[J]. 外语教学,2020a(2): 98-102. [14] 贺爱军,侯莹莹. 宋明时期译者的地理分布规律索隐[J]. 上海翻译,2020b(2): 68-73. [15] 李瑞林. 知识翻译学的知识论阐释[J]. 当代外语研究,2022(1): 47-59,161. [16] 李婉玉,张政. 汉唐佛经汉译时空分布考——以三部高僧传为例[J]. 外语教学,2022(2): 89-94. [17] 林本椿. 福建翻译家研究[M]. 福州:福建教育出版社,2004. [18] 林辉 等. 中国翻译家辞典[M]. 北京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1988. [19] 刘保亮. 论地域作家的文化身份[J]. 甘肃社会科学,2013(1): 126-129. [20] 刘泽权,郭米. 河南现当代翻译家群体特征及其成因初探[J].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,2023(1): 13-29. [21] 梁启超. 翻译文学与佛典[A]. 朱志瑜,张旭,黄立波 编.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(卷二)[C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20a:911-942. [22] 梁启超. 论译书[A]. 朱志瑜,张旭,黄立波 编. 中国传统译论文献汇编(卷一)[C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20b:188-202. [23] 庞秀成. 翻译理论“一分为三”的视域[J]. 外国语(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),2010(3): 80-88. [24] 王志民,徐振宏.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(山东卷)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13. [25] 叶忠海. 人才地理学概论[M]. 上海: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,2000. [26] 袁行霈. 总绪论[A]. 王志民,徐振宏.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(山东卷)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2013:1-19. [27] 熊月之. 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[M]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94. [28] 徐光启. 历书总目表[A]. 罗新璋,陈应年 编. 翻译论集(修订本)[C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21:156-157. [29] 张旭. 近代湖南翻译史论[M]. 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2014. [30] 周领顺 等. 译者群体行为研究思路——主体以江苏籍翻译家群体翻译行为研究为例[J].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,2014(4): 101-104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