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Inhelder, Barbel., Sinclair, Hermine & Bovet, Magali. Learn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on [M]. Wedgwood, Susan trans. London: Routledge & Kegan Paul Ltd, 1974. [2] Piaget, Jean. Genetic Epistemology [M]. Duckworth, Eleanor trans. West Virginia: W. W. Norton & Co Inc, 1971. [3] Zhan, X.W. & Gao S.B. A slave? A genetic study of dryden’s views on the translator’s role based on his metaphors of translation[J]. Frontiers in Asia-Pacific Language and Culture Studies, 2022, 1(2): 59-66. [4] 蔡晓燕. 语言框架理论与英汉隐喻翻译探究[J]. 中国科技翻译,2017(2): 47-49. [5] 陈浩东. 翻译心理学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3. [6] 刁克利. 翻译学研究方法导论[M]. 天津:南开大学出版社,2012. [7] 冯佳. 译入/译出认知负荷比较研究——来自眼动追踪的证据[J]. 中国外语,2017(4): 79-91. [8] 傅敬民. 社会学视角翻译研究的现实性[J]. 外语与外语教学,2018(4): 91-97,150. [9] 傅敬民,张开植. 翻译的社会性与社会的翻译性[J].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,2022(1): 120-127,161. [10] 高圣兵. 译学刍论[M]. 苏州:苏州大学出版社,2017. [11] 高圣兵. 翻译思想的文史考证[R]. 历史进程中的翻译——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暨第三届《外国语》翻译研究高层论坛.上海:2019-05-04. [12] 高圣兵,陆孙男,奚洋. 翻译思想发生学的理论原则[J]. 上海翻译,2021(1): 13-17. [13] 胡牧. 翻译研究:一个社会学视角[J]. 外语与外语教学,2006(9): 48-51,55. [14] 户晓辉. 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发生学研究[M]. 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03. [15] 康志峰. 元情绪对高校学生口译的负效与增效[J]. 中国科技翻译,2016(3): 16-20. [16] 梁一儒,户晓辉,宫承波. 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[M]. 济南:山东人民出版社,2002. [17] 刘进,许庆美. 视译认知加工模式研究[J]. 中国翻译,2017(2): 25-30,128. [18] 刘绍龙,夏忠燕. 中国翻译认知研究:问题、反思与展望[J]. 外语研究,2008(4): 59-65,112. [19] 卢卫中,王福祥. 翻译研究的新范式——认知翻译学研究综述[J]. 外语教学与研究,2013(4): 606-616. [20] 宋纯逸,高圣兵. 泰特勒翻译“三原则”的发生学探析[J]. 现代语言学,2020(5): 715-720. [21] 谈昕. 基于译名之争对理雅各翻译思想的发生学考察[D]. 南京:东南大学,2021. [22] 谭载喜. 西方翻译简史(修订版)[M]. 北京:商务印书馆,2004. [23] 王福祥,徐庆利. “翻译腔”与翻译任务复杂度和译者工作记忆关系的实证研究[J]. 外语教学,2010(6): 105-109. [24] 王家宁. 对阿尔弗雷德大帝的翻译项目背后的政治考量的发生学研究[D]. 南京:东南大学,2023. [25] 王建华. 元认知理论与交传口译的实证研究[J]. 中国翻译,2015(4): 13-18. [26] 王静. 基于莎剧汉译对朱生豪翻译思想及其操纵因素的发生学考察[D]. 南京:东南大学,2023. [27] 王柳琪, 刘绍龙. 翻译信息加工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——基于认知心理学联结主义范式的思考与构建[J]. 中国外语,2008(5): 82-88. [28] 王寅.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[J]. 中国翻译,2005(5): 15-20. [29] 王悦晨. 从卢曼的系统理论看近代中国社会翻译活动[J]. 上海翻译,2023(3): 30-35,95. [30] 文旭,张钺奇. 认知翻译学研究新进展[J]. 上海翻译,2023(1): 6-12,96. [31] 吴非,张文英. 从互文性看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社会心理趋向[J]. 外语学刊,2016(4): 130-133. [32] 邢杰,朱贝. 聚焦社会场景中的翻译生产研究:人类工效学路径[J]. 上海翻译,2022(5): 14-19. [33] 颜林海. 翻译认知心理学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8. [34] 颜林海. 试论认知翻译操作模式的建构[J]. 外语与外语教学,2014(2): 9-14. [35] 颜林海. 翻译审美心理学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5. [36] 杨柳. 翻译诗学与意识形态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10. [37] 杨自俭,刘学云. 翻译新论(1983-1992)[M]. 武汉:湖北教育出版社,2003. [38] 詹歆玮. 基于副文本中的翻译比喻溯源德莱顿的翻译思想发生[D]. 南京:东南大学,2021. [39] 张柏然,辛红娟. 译学研究叩问录[M]. 南京:南京大学出版社,2016. [40] 赵睿. 翻译的美学研究[M]. 北京: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,2017. [41] 周冠生. 审美心理学[M]. 上海:上海文艺出版社,2005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