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Elman, B. A. A Cultural History of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[M]. Harvard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05.
[2] Elman, B. A. On Their Own Terms: Science in China: 1550-1990 [M]. Harvard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2006.
[3] Kuhn, T. S.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[M]. Chicago: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, 1996.
[4] Marx, K. Capital (Volume 1) [M]. Ben Fowkes. Trans. London: Penguin Classics, 1976.
[5] Mungello, D.E. The Great Encounter of China and the West 1500-1800 [M]. Plymouth: Rowman & Littlefield Publishers, 2013.
[6] 艾尔曼. 科学在中国(1550-1900)[M]. 原祖杰 等译. 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2016.
[7] 安国风. 欧几里得在中国:汉译《几何原本》的源流与影响[M]. 纪志刚 等译. 南京:江苏人民出版社,2009.
[8] 白靖宇. 翻译与中国近代科学启蒙——传教士科技翻译研究(1582-1911年)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21.
[9] 董光璧.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[M]. 长沙:湖南教育出版社,1997.
[10] 樊洪业. 耶稣会士与中国科学[M]. 北京: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,1992.
[11] 傅敬民,孙晓蓉. 翻译与中国学科发展[J]. 中国外语,2024(2):16-22.
[12] 傅敬民,袁丽梅. 新形势下我国应用翻译研究:机遇与挑战[J]. 中国翻译,2022(2):97-102.
[13] 高黎平. 近代上海科技翻译界的“美国流”[J]. 上海翻译,2006(1):69-72.
[14] 顾长声.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[M]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1981.
[15] 胡化凯.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二十讲[M]. 合肥: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,2013.
[16] 黎昌抱,杨利芳. 试析傅兰雅科技翻译对近代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的贡献[J]. 上海翻译, 2018(3):15-19, 94.
[17] 李曙华. 中国传统科学范式初探[J].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3(1):1-8.
[18] 李曙华. 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——中国文化之根探源的新视角[J].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09(2):12-17,57.
[19] 刘大椿. 西学东渐与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若干问题[J]. 天津社会科学,2021(4):50-55.
[20] 刘禾. 跨语际实践:文学、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(中国,1900-1937)[M]. 宋伟杰 等译. 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4.
[21] 刘玉平.《周易》的思维方式[M]. 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18.
[22] 林振武. 中国传统科学方法论探究[M]. 北京:科学出版社,2009.
[23] 普林西比. 科学革命[M]. 张卜天 译. 南京:译林出版社,2013.
[24] 钱存训. 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[J]. 文献,1986(2):176-204.
[25] 尚智丛. 中国古代科技转型期[A]. 汝信,李惠国 编.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现代启示[C]. 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16:526-582.
[26] 薮内清. 中国·科学·文明[M]. 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87.
[27] 田心铭. 学科体系、学术体系、话语体系的科学内涵与相互关系[N]. 光明网,2020-05-15(11).
[28] 王克迪.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[M]. 西安:陕西人民出版社,2001.
[29] 魏向清. 术语翻译助推学科体系建设[N]. 中国社会科学报,2023-08-09(04).
[30] 席泽宗. 科学史十论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20.
[31] 夏晶. 晚清科技术语的翻译——以傅兰雅为中心[D]. 武汉:武汉大学,2011.
[32] 薛凤,柯安哲. 科学史新论:范式更新与视角转换[M]. 吴秀杰 译. 杭州:浙江大学出版社,2019.
[33] 杨杞. 明清时代西方科技著作的译述[J]. 文史杂志,1992(3):31-32.
[34] 张必胜. 明清西方数学词语汉译用字与中国数学话语体系建设[J].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,2022(3):138-149.
[35] 张承友,张普,王淑华. 明末清初中外科技交流研究[M]. 北京:学苑出版社,2000.
[36] 张剑. 从格致到科学:中国近代科学和科学体制化[M]. 北京:中国工人出版社,2022.
[37] 邹振环. 晚明汉文西学经典:编译、诠释、流传与影响[M]. 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1.
[38] 左玉河. 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:学术分科与近代中国知识系统之创建[M]. 上海:世纪出版集团,2004.
[39] 左玉河. 先秦分类观念与中国学术分科之特征[J]. 学术研究,2005(4):48-55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