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Mikhail Bakhtin.Problems of Dostoevsky’s Poetics[M]. Trans. Caryl Emerson. Minneapolis: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,1984. [2] 敖成兵. 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 :特质、缘由及审视[J]. 当代青年研究,2019(2): 78-84. [3] 曹艺馨. 互联网大众翻译模式微探 :历史、现时、未来[J]. 中国翻译,2015(5): 78-82. [4] 陈晓莉,钱川. 耶鲁大学网络公开课字幕翻译对比研究——以Ocourse和TFL两字幕组翻译作品为例[J]. 外语学刊,2013(3): 100-103. [5] 范玲娟. 数字化翻译与网络翻译社区的兴起[J]. 沈阳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5(2): 281-284. [6] 葛建平,范祥涛. 网络技术辅助下的翻译能力[J]. 上海翻译,2008(1):62-65. [7] 公文. 翻译出版业与网络翻译:对话还是对立[J]. 编辑之友,2011(4):30-32. [8] 公文. 论网络翻译传播模式[J].中国科技翻译,2012(5): 22-25. [9] 胡疆锋.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[J]. 中国青年研究,2008(6): 5-12. [10] 黄肖彦,穆雷. 传播模式观照下的网络翻译批评模式研究——以《史蒂夫·乔布斯传》为例[J].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, 2015(3): 80-84. [11] 李清俊,李利娜. 网络环境下翻译教学中的协作学习模式探究[J]. 中国成人教育,2011(23): 186-188. [12] 李樱子. 互联网时代的社区翻译[J]. 高教学刊, 2015(22): 253-254. [13] 梁根顺. 文学翻译的“忠实”与“创造”[J]. 社会科学评论,2009(3):80-84. [14] 刘康. 对话的喧声:巴赫金的文化转型理论[M]. 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1. [15] 马旭燕. 网络翻译社区初探[J]. 上海翻译,2014(2): 44-48. [16] 麦克尔·布雷克. 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[M]. 刘亚林,胡克红译. 太原:山西人民出版社,1990. [17] 佩恩. 现代社会工作理论[M].何雪松等译. 上海: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, 2005. [18] 谭芳,杨永和. 论网络环境下的仿写翻译教学[J]. 中国翻译,2015(2):53-57. [19] 王军礼. 网络资源在翻译中的应用[J]. 中国科技翻译,2007(2): 36-40. [20] 王向远. “创造性叛逆”的原意、语境与适用性——论译介学对“创造性叛逆”的挪用与转换[J]. 人文杂志,2017(10):62-69. [21] 吴世文. 融合文化本质与受众自我赋权[J]. 重庆社会科学,2011(3):85-88. [22] 肖峰. 论信息消费主义[J]. 江西社会科学,2009(5): 55-74. [23] 许钧,高方. 网络与文学翻译批评[J]. 外语教学与研究(外国语文双月刊), 2006(3): 216-220. [24] 杨超. 翻译场结构性约束中的译者自我赋权[J].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,2017(3): 68-74. [25] 杨迎兵. 英汉新词产生折射出的青年亚文化图景[J]. 吉首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15(6):118-120.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