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Fanon, F.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[M].New York:Grove Press, 2004. [2] Robert Lado. Language Teaching:A Scientific Approach[M].New York:McGraw-Hill,Inc,1964. [3] 本书编写组.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[M].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,2020. [4] 丛立新.课程论问题[M].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0. [5] 陈刚.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[M].北京: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,2004. [6] 弗雷德里克·詹姆逊.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[M].王逢振 等译.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7. [7] 葛兆光.中国思想史(第1卷)·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、思想与信仰世界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1998. [8] 郭晓明.论中国课程知识供应制度的调整[J].华东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,2005(2):10-19. [9] 教育部.教育部关于印发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的通知[EB/OL].http://www.gov.cn/zhengce/zhengceku/2020-06/06/content_5517606.htm. [2022-08-12](2022-08-12). [10] 刘建军.课程思政:内涵、特点与路径[J].教育研究,2020(9):28-33. [11] 刘庆昌.教育是一种情感实践[J].河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7(4):143-151. [12] 罗纳德·巴尼特.高等教育理念[M].蓝劲松 译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2. [13] 马建勋.圆点哲学[M].广州:广东人民出版社,1998. [14] 门德尔松. 论这个问题:什么是启蒙?[A]. 施密特. 启蒙运动与现代性[C]. 徐向东,卢华萍 译. 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5: 56-60. [15] 廖哲勋,田慧生.课程新论[M].北京:教育科学出版社,2003. [16] 牛静.新闻传播学通用系列·新闻传播伦理与法规:理论及案例评析(第2版)[M].上海:复旦大学出版社,2018. [17] 邱伟光.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[J].思想理论教育,2017(7):10-14. [18] 孙丽珍,李泽泉.文化虚无主义的表现、本质及治理[J].红旗文稿,2018(9):26-28. [19] 司显柱.试论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识形态[J].语言教育,2018(2):2-4,8. [20] 沈江平.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与意识形态的文化性[J].教学与研究,2018(3):68-74. [21] 肖琼,黄国文.关于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[J].中国外语,2020(5):1, 10-14. [22] 杨枫.外语教育国家意识的时代困境、内涵结构与实践路径[J].外语与外语教学,2022(2):91-96,148. [23] 于丹翎.“Independence”抑或“Secession”,同乎,异乎?[J].中国翻译,2009(1):73-75. [24] 余江涛.专业教师实践“课程思政”的逻辑及其要领[J].课程教学,2018(1):64-66. [25] 约瑟夫·S·奈.硬权利与软权利[M].门洪华 译.北京:北京大学出版社,2005. [26] 赵华珺.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[J].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,2021(3):12-17. [27] 周丽敏,袁利平,梅明玉.外语课程思政有效课堂环境及评价量表构建研究[J].中国外语,2022(4):21-29. [28] 朱小蔓,王平.情感教育视阈下的“情感交往”型课堂:一种着眼于全局的新人文主义探索[J].全球教育展望,2017(1):58-66. |